政策项目整合叠加 优势转化放大效应
刘师培作《典礼为一切政治学术之总称考》的同时,也在《国粹学报》连续发表《论古学出于史官》、《补古学出于史官论》两篇文章,阐述六经皆史问题。
曰:谓之无私欲然后仁,则可。那么,朱子是怎样解决义和利的关系问题的? 事实上,朱子很关心人类的利益,但他不是人类中心论者,他在关心人类利益的同时,也很关心万物的利益和权利。
而今讲学用心着力,却是用这气去寻个道理。[91] 这是天人合一的主体论,不是天人相分的主体论。仁是本心之全德[87],爱物是仁的发用。心须兼广大流行底意看,又须兼生意看。百行万善总于五常,五常总于仁,所以孔孟只教人求仁。
说穷理,只就自家身上求之,都无别物事。关键的问题在于,爱之所以不能施行,是由于仁心受到私欲的蔽锢,我是我,物是物,物我之间有隔离而不能贯通。学问越进步,分工越细密。
当时的北大,法科最吃香,因为将来可以做官,他已经被法科录取,但又主动转到文科。[v] 冯友兰:《三松堂全集》第14卷,第213页。这就是冯先生心目中的大教育家,亦即一代宗师。使人成为人,实在太重要了。
但是,当蔡校长走进会场时,学生们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,不约而同地站起来,表示由衷的欢迎。蔡先生之所以首倡不做官,就是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办学思想和风气。
在目前,不能不加上这条原则。但是,真正会读书,就不能只知其字面意义,还要领会古人在书中所表达的意思,而意出言表。它说明一个真理: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。而蔡先生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语言,使几百个到会的人大受感动和鼓舞。
蔡先生出身于清朝的翰林,留学回国后担任过教育总长,按当时的传统观念,政治地位很高。这个为己,就是做人,为己之学就是如何做人的学问,这也是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。我想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春风化雨吧[i]。用冯先生的话说:他们也享受了一次春风化雨,也被蔡先生引到一种精神境界的大门,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自觉,他们也会这样说。
大学之内,每一部分的专家,怎样进行他们的研究,他们不必使别人了解,也没有法子使别人了解。[viii] 为什么要在大字上加一个最字呢?就因为蔡先生除了成功地办大学之外,还有蔼然仁者的人格气象,能够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。
仁是儒家提倡的最高境界,蔡先生有这种境界,因而能春风化雨。在大学中唯一的价值标准是学术,谁在学术上有贡献,谁就受到尊敬。
对于每一门学问,只有研究那一门的专家有发言权。[xv] 冯友兰:《大学与学术独立》,《三松堂全集》第5卷,第459页。但它必然发生客观效用,起到无形的教育作用,这就是冯先生所说的不言之教,也就是春风化雨。但是能不能自觉地认识到这是一种精神境界,具有春风化雨的作用,就看有没有足够的自觉。幼年时,读的是四书五经,写的是八股文,参加科举考试,得一个功名。[ix] 冯先生对三不主义的记忆前后有些出入,在《对于中国近五十年教育思想进展的体会》中,记作不做官,不当议员,不纳妾——《三松堂全集》第14卷,第179页。
冯先生说:蔡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,这是人们所公认的。蔡先生的一个重要贡献,是将北大办成一所独立自主的大学。
冯友兰先生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担任学校领导时,也是贯彻这条原则的,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,将这一原则说得更为具体。依我的经验,兼容并包并不算难,春风化雨可真是太难了。
诚于中,形于外,这是冯先生对蔡先生的评价,其实,在与冯先生的接触中,我的感触何尝不是如此。为己是成就自己的人格,提高自己的境界,供自己受用。
[xii] 冯友兰:《论大学教育》,《三松堂全集》第14卷,第160、161页。初读古书,如读天书,不知从何下手,怎么办呢?要从语言文字下手,首先要扫清古汉语这个拦路虎。[xx] 冯友兰:《再论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风》,《三松堂全集》第14卷,第190页。蔡先生对大学有一个精辟的论述: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,养成硕学闳材,应国家需要为宗旨。
蔡元培先生将现代教育与人格气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冯友兰先生则将现代化(包括教育)与人的精神境界统一起来。蔡先生为人慈祥诚恳诚于中,形于外,没有任何造作。
这种结合,在蔡元培先生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,而能够自觉认识并明确说明这一点的,是冯友兰。共和时代,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,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。
有自觉的人,不但有敬仰之心,而且能知其所以然。冯先生也是从旧的教育体制中走过来的。
80年代初,在一次春节的大年初一,我们夫妻给冯先生拜年,年届九十的冯先生,这一次不是坐在书房里,而是坐在卧室的窗前,悠闲自在地读书,与节日气氛融为一体,表现出真正的书生本色,使我感到很舒适温暖。但是蔡先生回国,是要办事,不是做官。这个指导,使我受用无穷。[xxii]教授治校有多方面的内容,其中包括学术评价。
他的改革,为北大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新鲜空气,冯先生就是在这种新鲜空气中学习成长的,所以他有很深的感受。[xviii] 冯友兰:《再论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风》,《三松堂全集》第14卷,第189页。
但这不是空想,这既是是其所是,也是是其所当是。从冯先生身上就能体会到古代先贤特别是儒家仁者的气象。
冯先生却以循循善诱的方式,为我讲了为何读书和如何读书的道理。[ix]三不主义是蔡先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以约束自己的,但很有针对性,鲜明而生动地体现了蔡先生的办学原则。